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枸杞红——记下条村致富能人李能宝

    信息发布者:tingting
    2016-12-30 21:49:18   转载

    七月,正是枸杞采摘的季节。在一眼望不到头的枸杞田中,颗粒饱满、色泽红亮的枸杞如粒粒红宝石,在风中摇曳,操着各色口音的采摘工忙碌着。    “立林生态能有今天,我自己的努力其实只占一半,若不是政策好,我早就被瓜州的大风吹回老家啦!”立林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能宝说。    2002年,李能宝是扛着一把铁锨从老家古浪县横梁乡下条村来到瓜州县城的。他开始平地、打井、修路,种了些梭梭、红柳。梦想着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荒漠上建起一个绿洲农场。    “一夜之间,我们住的‘地窝子’被风刮平了,里面睡觉的工人也被沙子埋住了。”说起2003年4月6日的那一场黑风,李能宝至今想起来都心有余悸。他从沙子里出来一看,心凉了半截:好不容易打好的埂子没了、渠也没了。辛辛苦苦平整的500亩地被大风刮成了一片荒滩。晚上,他把工人召集到一起,到乡上一家小饭馆煮了一只羊,打算吃完这顿“散伙饭”,就打道回老家。    吃完散伙饭的那一夜,对于李能宝来说,是个不眠之夜。工人们都回家了,难道我真的要放弃吗?前思后想,他想起环城乡有一家经营不善的砖厂正在承包转让,不如先接手做几年砖再说,就这么放弃,他实在不甘心。    随后的三四年间,在农场发展最缓慢的时期里,李能宝一边经营砖厂,一边在农场大面积植树造林、防风固沙。    2007年,根据瓜州县特色产业发展导向及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要求,李能宝试种枸杞200亩,由于管理技术缺乏,成活率极低,但他并没有气馁。第二年,他多次赴宁夏、青海等地进行实地考察,引进了宁杞1号、宁杞2号等优良枸杞品种,并高薪聘请宁夏中卫市的技术人员现场指导,当年就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。    “到这么远的地方来,一开始我还真有些不愿意。”张建宁是李能宝从宁夏中卫市请来的技术人员之一,2012年,他放下老家的生意,千里迢迢来到瓜州,到立林生态公司的农场一待就是半年。十多年来,李建宁已经跑遍了青海、宁夏、新疆、甘肃等地,积累了丰富的枸杞种植经验和技术。这次来到立林生态公司,他成功帮助企业解决了枸杞产量低的问题。    来到瓜州后,干旱的气候让张建宁经常流鼻血,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让他的皮肤变得黝黑,遮天蔽日的沙尘暴让张建宁呼吸困难。虽然条件很艰苦,但张建宁觉得,既然来了就一定要把活干好。他告诉记者,李能宝的吃苦精神让他十分佩服,他们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,李能宝的诚心相邀让他无法拒绝,这才下定决心到瓜州来。    “那些品相不好的枸杞加工后的价格也低,与其低价卖出,不如让羊吃了,做成特色产品‘枸杞羊羔肉’。”李能宝说。2012年起,李能宝有了发展林下经济的构想,计划在枸杞地里养“枸杞羊”、“枸杞土鸡”,目前他的养殖小区已经养了380只“枸杞羊”。他开始做实验,把羊分成三批,一批羊每天吃30克枸杞,一批羊每天吃50克,一批羊不吃,到年底,选几只羊请甘肃农业大学的教授化验一下,看到底效果如何。至于枸杞鸡项目,李能宝的想法是,枸杞种植中锄草、修剪是大问题,而大水漫灌造成靠近地面的枸杞浪费了,如果养鸡,既吃了虫子,又把这部分浪费的枸杞吃掉了,还可以把“枸杞土鸡”做出品牌。    “我们这里的人都可能吃苦了,不管是老板、技术员还是工人,都穿着背心短裤,拿着铁锨栽树、施肥、打农药,没有任何差别。”在立林生态加工茶叶的车间里,来自山东的炒茶师傅王守全告诉记者。    “从摊青、杀青到揉捻、烘干、提香,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,最难的是杀青环节,既要掌握时间,又要把握火候温度。”王守全说。作为师傅和技术人才,王守全的年薪已经达到12万元。    2012年,李能宝付给工人的工资就达800万元。他说,看到工人拿到厚厚一沓钱的那一刻,他心里最高兴,能给农民工带来收入,自己有了成就感,也实现了一个龙头企业的社会价值。    本文为村网通作者发布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